人类世以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景观破碎化加剧,导致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在此背景下,了解物种多样性格局的驱动因素以及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等科学问题逐渐突出。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多样化的科之一,受栖息地退化、气候变化和一系列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其濒危等级在不断增加。然而,目前兰科植物的保护工作仍存在差距,其空间分布格局及背后的驱动机制也鲜为人知。
近日,兰州大学生态学院青年研究员Nawal Shrestha课题组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发表了题为“Spatial patterns, underlying driver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of orchids in the central Himalaya”研究论文,揭示了喜马拉雅中部兰科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潜在驱动因素,并阐明了重点保护区域及保护差距。
研究人员利用喜马拉雅南坡500多种兰科植物的分布数据,绘制了所有常见种、稀有种、附生种和陆生种的分布图,结合气候环境数据和昆虫分布数据,发现不同类群兰科植物多样性格局之间的空间一致性较低,并且潜在驱动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互补算法,确定了兰科植物重点保护区域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南坡中部的山地和高原,但62%的区域位于现有的保护区网络之外。该研究结果强调,有效的兰科植物保护管理计划必须考虑传粉者的多样性及相关气候因素,同时要针对不同的生命形式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
生态学院Laxmi Koju博士后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Nawal Shrestha青年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兰州大学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图1 喜马拉雅中部南坡兰科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
图2 喜马拉雅山中部南坡兰科植物多样性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及重要程度
图3 基于互补算法确定的喜玛拉雅中部南坡兰科植物重点保护区域
文章链接:Spatial patterns, underlying driver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of orchids in the central Himal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