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生态学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国立兰州大学1946年成立的植物学系和动物学系。1985年生态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198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获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成立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9年由原兰州大学生物系、教育部直属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和植物生理学研究室、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2018年学校成立生态学创新研究院,2022年学校以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系和生态学创新研究院为班底组建成立生态学院。
图1 学院发展历史沿革
学院现有学科为生态学和林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生态学具有本硕博学位授予权,林学具有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第五轮学科评估为A+。2019年起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甘肃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24年获批设立生态学强基计划专业。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1人,青年研究员21人,副教授16人,讲师2人,45岁以下占约73%,17人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近5年,学院已培养毕业研究生351人(含27名留学生),多人入选国家级科技人才。现有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与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建)和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综合实验测试分析中心,大型计算模拟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科教基地。
图2 学院师资队伍概况
二、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亮点
(一)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以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坚持“宽厚基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精英教育”基本定位,降低总学分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扎实掌握生态学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生态学教育与研究,自然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规划与评估、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同时培养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组织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独立思考与创新型青年人才。
通过加大高等数学、信息学核心课程设置,将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以研代学”类专业特色选修课,大幅度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训练时间。建立了适用于生态学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三类三级”的核心课程体系。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内容进行课程调整,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材,集体研制教学资源、课件,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建立试题库,将学科知识点和国际进展相结合。实施“教学-学工”一体化工作途径,发挥班主任、辅导员、本科导师的协同育人作用,完善育人力量,引导学生卓越发展、全面发展。
图3 生态学专业“三类三级”核心课程体系
(二)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巩固提升质量保障主动意识、内涵意识,将质保理念高质量贯彻落实到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中;树立质量保障“评价—反馈—改进—再跟踪”的持续改进闭环理念,建立制度保障、教学督导、教学评教、绩效激励在内的系统化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
成立生态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制定《生态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章程》;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监督和过程管理,确保论文质量;编制发布每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组建由学院教指委员、党政领导、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督队伍。建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领导班子听评课及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组建教学团队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包括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发挥“传帮带”作用等措施;通过学生评教、本科生导师制、“三走进”、师生座谈等形式及时掌握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设多维度、系统化的生态学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为培养高素质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学院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年级开设技术实验,二年级开设基础专业课实验,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实验,并鼓励学生积极在实验室开展各类科研训练项目。通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定期评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确保各类活动顺利实施。
充分发挥暑期学校的实践教育功能,结合专业特点,统筹安排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生物学、生态学野外实习,专题训练营。连续两年承办生态学国际暑期学校,与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开展联合野外实习。
图4 2024年生态学院与西工大生态环境学院生态学联合实习启动
图5 2024年生态学实习
图6 2024年生物学实习
图7 2024年生态学国际暑期学校结营仪式
成功举办2023年首届甘肃省大学生生态学专业竞赛,来自全省10所院校的99支代表队参加,其中71个团队进入决赛,参赛人员包括400余名在校大学生、130余名指导教师。兰州大学获评优秀组织单位。
图8 2023年首届甘肃省大学生生态学专业竞赛成功举办
学院积极探索虚拟仿真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引入无人机和VR技术,构建虚拟生态环境,模拟复杂生态过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平台。这一技术创新极大扩展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建设的生态学虚拟教室逐渐在全国其他高校生态学专业教学中得到应用推广。
图9 兰州大学生态学虚拟教室界面
(四)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强化“以研代学”
制定研究型学院的加强版本科生导师制,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对接。将本科生纳入研究生课题组管理,引导本科生大一入学后尽早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加大暑期科研实践力度,要求一、二年级本科生完成野外实习、社会实践后,跟随导师参加科研训练至少10天。三年级本科生主要跟随导师做野外和室内实验以及科研、考察工作;为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和提高指导质量,制定相关工作量认定及考核办法,并在学院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本科生导师制,提升导师、本科生对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深刻认识。在学院的大力推进下,全院师生已深刻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是生态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重点工作。
学院李文金教授连续指导多名本科生推免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并指导多项“䇹政基金”、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竞赛获奖。应邀在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生态学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作“兰州大学生态学本科生导师制经验浅谈”专题报告。2024年6月,兰州大学官方微信进行了“有一种好老师,在兰大特受欢迎!”的主题推送,其中谈到本科生指导方面,李老师强调:作为一名导师,始终要“围着学生转”,用自己的经历与经验,帮助学生实打实的收获。
图10 李文金教授指导本科生“䇹政基金”项目
图11 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野外科研训练
(五)促进科研优势支持本科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17名国家级科技人才、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野外台站等培养平台。如何将国家级科技优势转化为全方位支撑本科教育教学的资源,是学院近年来一直重点推进的工作。从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等方面强化国家级师资力量、国家级平台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引领支撑作用,使一流科研平台服务于本科创新能力培养。例如,每年将导师带领本科生开展暑期科研实践、野外科研工作等作为本科生导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学院院长带头开展本科生核心课程建设、团队建设、教材建设。在本科生导师制推进下,极大促进了学院国家级人才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力度,有近2/3的本科生进入了国家级人才教师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学习。
图12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本科生依托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台站开展实习
图13 在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沼泽湿地开展研究工作
(六)创建学校科普基地,推进人才培养科教融合
推进本科教育教学与科普工作结合,创建学院科普基地(萃英科普社)。3人受聘“金城首席科普专家”称号,荣获“兰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典赞·2022科普中国”年度提名1人、全国优秀青年动物生态学工作者1人、甘肃省科普专家1人。学院获批“兰州市科普基地”,与《科技日报》社、兰州市科协合作开设《科普时报》“西部科普之声”栏目正式出刊;受云南大学、重庆大学,宁波图书馆等单位邀请,依托山东电视台“五洲四海山东人”栏目、一刻talks等平台开展科普讲座;承办《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生物多样性之黄河流域物种图片展》暨《黄河流域的物种自信》科普讲座等系列科普活动,普及生态安全知识,挖掘生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1月,学院萃英科普社5位师生志愿者前往积石山县,用实际行动给受灾群众送去新年的第一份祝福,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建美好家园。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加入萃英科普社,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学院科普工作已经成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品牌内容。
图14 生态学院获批兰州市科普基地
图15 萃英科普社前往积石山县灾区慰问活动
(七)以本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师生运动会,法治知识竞赛,新年联欢会,毕业典礼,劳动实践教育等系列活动,推动学生全面成才;针对本科新生实施“蓝图计划”,开展入学教育、“破冰活动”、宿舍文化节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高速高质融入大学生活;定期开展具有学院特色的“流浪集废”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
以学科助学风建设,强化学生日常管理。以双创赛事促人才培养,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和各类高质量赛事、社会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榜样的力量”活动评选、寻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工作,挖掘、选树各类型优秀青年学生,充分发挥典型正面导向作用。
严格执行学业预警,实现家校联动,共同关心助力学生学习;发挥朋辈引领作用,给汉语基础较差的民族学生搭建同学间交流平台,同时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定期谈话;落实本科生集体上自习,制定《生态学院自习室规章制度》。开展学生四六级英语、考研基础课程辅导教学。
高度重视就业质量,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坚持以“大就业观”为抓手,纳入学院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观念培养和引导;认真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通过走访企业和用人单位,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落实“一人一策”就业指导,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需求,开展个性化指导,做好就业困难群体“一对一”精准帮扶。
图16 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破冰”活动
图17 学院代表队获得兰州大学2023年法治知识竞赛决赛二等奖
图18 组织本科生集体上自习
学院秉承“秉德天地,齐明致远”的院训,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高质量人才需求,建立了“招生—培养—深造”一体化工作体制机制。通过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本科生导师制,系统实施强基计划,深入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全面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在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成果、质量保障等方面开展探索、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素质”,致力于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急需,具备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