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来院调研并开展青年学者学术交流活动

发布日期:2024-10-31 18:01 阅读量:

10月30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党委书记罗燕,院长储诚进教授,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梁敏霞教授,自然教育中心主任叶建飞副教授,学术交流中心副主任马亮副教授,修复与可持续科研平台负责人杨玉春副教授,青年教师代表黄恒副教授、黄恺驰副教授来我院调研交流。学院党委书记王志成,院长刘建全教授,副院长邓建明教授、方向文教授、尚占环教授,党委委员袁建立教授,教师代表赵长明教授,严川教授、刘向教授参加座谈会议,会议由刘建全主持。

会上,王志成对中山大学生态学院一行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刘建全、储诚进分别从学院概况、党建建设、学科建设等维度详尽地介绍了两校生态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同时,双方就办学机制、教育教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的研讨交流;双方均指出,两家学院拥有独特的发展渊源,要深入推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力争打造“生态学强基计划”高校联盟,携 手共进,共同谋求长远发展。

 

刘建全介绍兰州大学生态学院

储诚进介绍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会后,罗燕、储诚进代表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向我院馈赠纪念礼物,与会人员进行合影留念。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为我院馈赠纪念礼物

合影留念

同时,为促进两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院举办了青年学者学术交流活动,八位青年学者做学术报告,学术交流活动由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梁敏霞副教授、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刘向教授主持。

中山大学黄恒副教授就“不同生态学尺度上的代谢速率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探讨,阐释不同环境因素对代谢速率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尺度上起作用;马亮副教授作题为“气候变化在隐秘的空间和阶段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关注那些通常被忽视的微小生态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陆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杨玉春副教授作题“水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驱动的氮循环机制”,解析了水体环境中微生物如何参与并影响氮的循环过程;黄恺驰副教授以“基因组结构变异在生态适应和物种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主题,讲解遗传变异如何推动物种适应环境变化及其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院陈宁教授以“旱区生态系统稳态模式与转换”为题,分析干旱区域生态系统面对极端气候时的应对机制和可能的生态平衡转变;严川教授聚焦于“全球尺度陆地脊椎动物食物网的构建与时空变化”,利用模型和大量的实地数据,展示全球不同地区食物网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刘向教授以 “植物多样性对病害稀释效应的体系依赖性”为题,探讨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抑制病害传播的作用及其机制;汪浩教授以 “高寒草甸物候与气候变化:被忽视的‘隐性’变化”为题,揭示了高寒地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这种变化对全球生态的潜在影响。

学术报告

此次交流活动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促进了青年学者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还进一步推动了两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为未来深入合作构筑了坚实的基础。